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据了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199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首次设立,至2017年度,共有29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这一奖项的设立和颁布,既是国家对长期乐于奉献、甘于清贫、始终坚守科研岗位、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最高奖励,也是国家为了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立志为繁荣科学技术事业多做贡献的重大举措,每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都屈指可数,这一方面表示这些奖项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或在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些最高科学奖的获得者相关研究所取得的相关成就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有卓越建树。
这次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得主——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就是在我国雷达领域获得重要突破,并一举实现我国超地平线雷达发展的多个第一的关键性科学家。据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院士”刘永坦教授,在我国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他负责研究的“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雷达研究中,他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上面这些是不是有点看不懂,好,我们来简单讲一下,刘永坦院士的研究主题和我们常见的雷达完全不一样,他们长得像一杆杆电线杆,但却在一个场地上同时树立起几百根,每根之间还链接着大量电线,这种很奇怪的雷达却可以探测4000至5000千米之外的航空母舰或者轰炸机的飞行,也就是说,雷达可以在广东沿海看见澳大利亚的目标,这是不是很神奇呢?又是什么科学原理呢?让我们看下去。
在我们知道,雷达被称为现代战争中的“千里眼”,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常规岸基微波预警雷达存在所谓的“盲区”,最多只能探测40公里范围内的水面舰艇及飞行目标。为了突破这一限制,近几十年来,世界主要大国均在大力发展高频雷达。此外,随着国防技术的飞速发展,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充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不少国家竞相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新体制雷达,力图使“千里眼”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作为新体制雷达的杰出代表,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HFSWR)利用高頻电磁波沿海面绕射传播的特性,可实现对数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舰船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目标进行超视距探测。
高频天波雷达借用电离层作为传播媒介,实现对雷达视距外的远距离目标进行预警监测,其作用距离一般为4000千米,高频地波雷达则利用了高频电磁波的垂直极化特性及其沿海表面低损耗的传播特性,实现超视距目标的探测,其作用距离一般在400千米。而新一代高频地波和天波雷达由于波长长,具有反隐身、反低空突防、抗反辐射导弹和超视距预警等优势,已经成为反隐身和远程警戒的重要武器之一。但是,现有用于目标探测的高频地波雷达一般采用大型对数天线发射,高数十米,并采用数百米长的大型阵列天线接收,占地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例如,加拿大的某高频地波雷达的发射天线为架设在高40米铁塔上的对数周期天线,接收天线为40个单元并铺设在1.5千米长的海岸线上。不过,刘永坦院士的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新一代远程警戒雷达的技术创新,而这些创新成果高度保密,让西方国家着急了解我们是怎么快速解决问题的。
//s3.pfp.sina.net/ea/ad/8/10/6e97fa64dc53834d352597853b4922b5.jpg
一些军事专家认为,新体制雷达是雷达领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由于工作频段和工作方式的特殊性,使其在对付目前雷达的四大威胁:隐身技术、电子干扰、反辐射导弹和超低空突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较之于预警飞机等,造价低廉,是国防技术发展的重要神器之一,堪比核潜艇和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