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入户门槛将继续降低,非莞籍人口也可凭积分享受同城同待遇,将有序取消东莞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待遇差异……东莞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试行)》(下称《意见》),力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计划,到2020年,东莞将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更畅通,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更广质量更优,城市承载人才就业创业能力更强。
解读
拓宽通道
来莞时间长就业能力强 入户优先考虑
意见中提出,要科学有序拓宽非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对此,市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认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并没有真正获得城镇居民身份,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也无法长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生活,实际上处于半城镇化状态,不仅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社会阶层和谐与城镇化质量。“有序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通道,推动农业人口身份转变,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首要任务。”他说。
据了解,自2010年积分制入户工作实施至今,东莞已先后三次修订入户政策,逐步降低门槛,大力简化手续和流程。截至今年8月,共有11554名符合人才入户条件的申请人办理了落户手续(积分制人才入户6010人,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5544人)。
该负责人说:“接下来,我们将优先解决存量需求,以贡献为重点衡量标准,考虑将来莞时间长、就业能力强的人才纳入直入范围。同时还将优化拓展引才增量,对于省内中技应届毕业生直接纳入准入范围,降低职称的准入条件等。在企业自评人才入户方面,将结合产业企业需求等情况,实施企业自评人才入户。”
另外,东莞还将出台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逐步调整东莞市入户政策,为在莞合法稳定就业满5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满5年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提供入户东莞的途径。
将根据积分建立梯度供给公共服务
至于未入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东莞将如何使他们也能享受城市提供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意见》就提出,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出台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
“原来我们划分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是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两档,而这份清单主要就是从户籍人口所享的公共服务中挑选一部分出来,以提供给一些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口。这些条件就是根据他们在莞的居住年限、参保年限、社会贡献等因素所形成的积分,积分越高所享受的服务越多。”东莞市委政研室城镇与生态研究科科长王国雄说,“目前这份清单已经制定好,但尚未最终通过。”
“这种梯度赋权,是基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资源的有限性,在居住证管理前提下,兼顾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与需求,构建公共服务领域的积分管理制度。”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与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王梅也表示,“不同的积分区间享受不同类型的服务待遇,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建立梯度分布的公共服务待遇享受机制,增强公平性。这样的话,城市常住的非户籍人口也可以分档次在当地享受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
莞籍农民进城须保障其土地权益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也包括东莞本地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对于莞籍农业人口的市民化,《意见》提出,将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稳妥有序取消与户口性质区分相挂钩的待遇差异。
市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说,对东莞来说,尽管城镇化率已达88.7%,但在全市180多万户籍人口中,还有近一半是农业户口,目前东莞市登记的农业户口达91.6万人,“这些群众虽然基本上都已洗脚上田,从事的都是非农生产活动,但其对土地的依赖、居住形态、生活习惯还带有明显的传统农民特征”。为此,《意见》将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单列为一大任务,结合东莞实际提出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更大力度鼓励就业三项内容。
据其介绍,接下来,东莞除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外,还将重点加强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保障农民权益,另一方面是鼓励就业创业。
共享服务
入读公校分阶段解决
因财政和土地压力大
在各种公共服务中,子女教育问题当属最受关注。《意见》就提出,全方位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通过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和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等方式,分阶段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随迁子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其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之所以提出要“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且需“分阶段解决”,市委政研室方面表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数大、增长快,对地方财政和土地资源带来较大压力。2014年底,东莞义务教育阶段总在校生为89.39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71.77万人,是本地户籍学生人数的4倍多。根据2014年东莞公办中小学培养成本进行计算,将民办学校就读的55.43万名新莞人学生全部通过公办学校解决,则每年还需增加财政投入约73.66亿元。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持续以每年4-5万人的速度递增,如果按每所学校1000名学生的规模设置来兴建学校,东莞每年需新建40-50所学校,需要提供建校用地1200-1500亩。
市民化成本
将打破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限制
与“市民化”如影随形的,是“城市承载力”,也就是成本问题。经测算,东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为每人20万元,其中政府成本16.7万元。而当前东莞的农业转移人口已超过600万人。这一庞大成本如何解决?《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打破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鼓励各类型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意见》提出,要创新公共服务投入方式,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扩大社会投资和公共服务供给。“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市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说。
动态
莞版市民化路径出炉
让农民共享城市文明
今年初,东莞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通道”位居东莞试点任务之首。南都记者了解到,《意见》已于日前正式印发。《意见》提出三大发展目标,七项主要任务,共计20条具体措施。
何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起草《意见》的主要参与者,东莞市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的过程。该过程不是简单实现职业和身份的转换,而是让农民在城市扎根落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让农民工在城镇享有和城镇居民同样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并且确保进城农民工在就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和完全平等的社会权利。”
《意见》提出了七大主要任务:科学有序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主要包括优化调整人才入户政策、加快完善居住证制度;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主要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更大力度鼓励就业;全方位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主要包括保障随迁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高中和职业教育体系;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享,主要包括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完善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保制度、拓展公共文化体育和休闲空间、建立有东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