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历史的记忆、文化的载体。但有一类颇带神秘色彩的档案,似乎总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与热议,那就是经过了黑化处理的“删减版”档案。
图为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米勒编写的关于俄罗斯是否干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有部分内容被黑条盖住
美国司法部曾于2019年早些时候发布了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米勒及其团队于3月22日编写的俄罗斯干涉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报告。发布在美国司法部网站上的这份报告,有部分内容被黑框盖住,被美国媒体称之为“删减版”报告。
例如,在其目录中有关“妨碍调查和作伪证”一项中,显示调查组成员共询问了包括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特朗普的前私人律师迈克尔·科恩、前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等至少6位官员,但有两位官员的名字被黑框盖住。两人中,一位被盖住姓名的理由用绿色粗体字标明为“个人隐私”,而另一位被盖住姓名的理由则显示为“对进行中的事件有害”。
在该报告被发布的次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罗尔德·纳德勒就向司法部发出传票,索要由米勒牵头起草的“通俄”报告全本。纳德勒在一份声明中说,依据惯例,司法委员会需要且有权获得完整版调查报告和支持性证据,“删节部分看似意义重大”。
文 | 熊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球”(ID:GlobeMagazine),原文刊于2019年7月1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14期,标题为《非同寻常!这三份国家档案,美国为什么要黑化删减?》。
1
删减的依据
对重要档案进行黑化删减的做法,这在美国档案中并不少见。很多档案中的内容因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等信息,有关部门在发布时,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部分文字、段落乃至整个页面或几十个页面的删减。
依据美国相关法律法规,需要黑化删减的文件不限于调查报告,也包含在庭审文件中。
如美国首都华盛顿上诉法庭规定,在电子档案中,黑化删减个人信息必须依据至少5条原则:如涉及社保号码,只能公开后四位数;如涉及财务账号,只能公开后四位数;如涉及儿童姓名,需要用该儿童首字母代替其完整姓名;在刑事案件中如出现家庭住址,如果必须引用,则只能公开地址所在州和市的名称,其他一律删减。
2019年1月14日,包含“政府信息公开法案”在内的“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法案”(简称“证据法案”)在美国生效。依据这一法案中的开放数据相关规定,在电子档案中,涉及贸易、商业或金融机密的内容、备忘录、医疗档案等都涉及个人隐私的相关内容,可作为“信息公开法案”的例外情况处理。这样一来,被黑化删减的内容需划分为不对公众公开和限制对公众公开两类。
依据“公共档案公开法案”,如果某档案需要将黑化删减内容公开,就要使用一种可视化方式,以向档案索取者展示在档案中被黑化删减的任何材料的具体位置。
法案对应该黑化删减的句法有明确规定,例如,如果一句话中的某个单词需要被黑化删减,那么只有该单词需要被黑化删减,而非整句话,亦非与此相关的一切领域所涵盖的内容。
黑化删减与一般删减的不同在于,后者删减后,读者看不到被删减的地方,或称为无痕删减,而前者删减之后,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原文中哪些部分被黑化删减,以及被删减的原因,或称之为有痕删减。目前只有美国奥多比公司的一款软件可以进行电子档案的永久性黑化删减。
不过,近年来也有利用这一软件黑化删减失误的案例出现。2016年6月,美国众议院民主党人公开发布一系列有关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机构2012年遇袭一事的调查报告时,《洛杉矶时报》发现,把黑化删减掉的希拉里顾问西妮·布鲁门达尔的信息复制到非PDF版时,该内容却可以显示。
2
有争议的【删减】
黑化删减的做法自发明以来就备受争议。很多人怀疑,有关调查方对黑框盖住的文字的标准不够公开,不知情者则完全不能了解被隐藏于黑框下的文字究竟是否为依法必须删减的部分,还是另有隐情。
因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档案索要者的底线必须得到满足,也就是他们有权知道每一处被黑化删减的原因,而档案发布者有责任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米勒调查报告的400多页全文中,被黑化删减部分占到约10%,其中有69%与仍在调查的案件有关,18%是基于相关法律法规而禁止公开的大陪审团资料,8%涉及情报官员担心可能泄露的敏感信息源和获取情报的方式等秘密信息,5%涉及个人隐私。
记者在线查阅米勒报告中涉及“互联网调研局的机构框架”的部分文档时,看到有大段文字因对仍在进行的事务有害而被黑化删减,“【删减】这一组织迅速发展。【删减】【删减】这一组织的发展也使其拥有更细化的组织架构。【删减】两名个体领导了这个互联网调研局的管理:其总干事米哈伊尔·拜斯特洛夫,和其执行主任米哈伊尔·布尔奇科。【删减】早在2014年春,互联网调研局开始隐藏其资金和活动。【删减】互联网调研局在美国的行动是其更大系列紧密相扣行动的一部分,这个行动对外名称是‘拉科塔工程’,【删减】。”
不过,民主党一些党员却认为,这些被黑化删减的部分是特朗普及其政府不想让公众知情的秘密,有着故意隐瞒敏感信息的目的,要求司法部公布未删减的全文。迫于压力,司法部长决定对特定议员公布一份较少黑化删减的报告。5月29日,米勒主动召开记者会宣称,“没有足够证据显示特朗普竞选团队中任何人与俄罗斯政府共谋或协调”。
此前在美国历史上,也曾有非常著名的黑化删减档案,如有关“9·11”事件的档案。其中,最有名的被黑化删减的名称是“28页”。该份报告于2002年12月开始调查2001年“9·11”事件前后情报部门的具体活动。报告的最后28页内容涉及沙特阿拉伯是否资助了劫机者。报告于2003年7月发布时,这28页内容在乔治·沃克·布什政府的坚持下,被完全黑化删减。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宣称,“如果透露其中某些来源和方法,将会让我们更难以赢得反恐战争。”
另据美联社报道,已解密的调查报告认定,19名参与袭击者中有15人为沙特籍,数名沙特外交官和有沙特政府背景的人曾与劫机者“相识”。
美国“9·11”事件调查委员会报告确认,没有证据证明沙特政府以机构身份或沙特高级官员个人曾资助“9·11”事件袭击计划,但有受沙特政府资助的非营利机构可能为袭击计划提供支持。
有关“9·11”事件的档案,编纂了《“9·11”事件委员会报告》的主要责任人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菲利普·哲利考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委员会的档案由美国国家档案局保管,有关这些档案的更多信息可以从那个机构获取。其他很多相关档案可以在线获取。因为我们多数工作涉及情报文件,而中情局是主要解密机构,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这也就是我们的报告和增补报告非常详细,但报告的很多注解来源却仍未解密的原因。”
从“9·11”事件情报部门调查报告发布开始,为了能够让这28页内容解密,多位美国参议员发起多轮诉求并申请通过多部法案,包括《“9·11”事件遇难者家属和幸存者透明法案》等,但直到2016年7月15日,在“9·11”事件发生15年之后,为证明自身的清白,沙特政府也要求美国公开这部分涉及沙特利益的内容时,“28页”被黑化删减的密档才被公之于众。为了完善法律,美国通过“寻求对恐怖主义支持方公正法案”,表明不论资助恐怖主义者的是不是沙特政府,相关责任人都可以将资助者告上法庭。
特朗普竞选总统时曾表示,如果当选,将公开“9·11”事件的全部档案。然而时至今日,特朗普并未这么做。不过,特朗普却分阶段公开了另一组重要档案——肯尼迪遇刺档案。
2017年10月26日,美国政府公开约2800份有关前总统肯尼迪遇刺的调查档案
3
肯尼迪档案解密
肯尼迪遇刺档案是美国历史上被描绘得最神乎其神的密档。为了让这些档案迅速有效地公之于众,美国于1992年通过了“约翰·费·肯尼迪总统遇刺记录收集法案”。根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网站(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的资料显示,该档案的核查委员会小组认定,奥利弗·斯通的1991年影片《肯尼迪》中,有关美国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和军队是密谋者的部分结论是正确的。
该法案要求,涉及肯尼迪遇刺记录中的每一项记录文档都应被公之于众,最晚不得迟于该法案生效后的25年,也就是2017年10月26日,除非美国总统认为,如果对军队防御、情报行动、法律诉求或外事关系有明显的害处,并且此害处的程度大于档案公开的公共利益,那么继续的延迟公布则依然必要。
该法案于1992年立即生效后,调查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沃伦报告》中,98%的内容当即公之于众,在这一档案核查委员会解散后,《沃伦报告》全文公之于众,而剩下少量未被公开的3.5万份档案中,依然存在被黑化删减的部分。
档案核查委员会的作用不在于认定谁是主使者或者为什么该谋杀案会发生,而在于保护让公众查看到所有收集到的相关证据。委员会前主席约翰·敦海姆和前副主任托马斯·萨默鲁克于2013年在《波士顿邮报》撰文指出,该委员会历史上已经解密了500万份密档,而剩下的部分需要中情局解密。
在该法案生效后的25年,也就是2017年,美国国家档案局开始发布剩下的未解密档案。这些档案包括441份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密档、3369份之前被黑化删除的档案。
2017年10月21日,特朗普发推文表示将解密剩下的档案。5天后,美国国家档案局又解密了2891份档案。同年11月3日,又有676份档案被解密。根据美国最大数字化档案解密解读机构玛丽·费雷尔基金会(Mary Ferrell Foundation)的数据,这第三批被解密档案中,多数是来源于中情局。随后的两个月内,又有将近3万份档案被解密,但其中仍有部分文字被黑化删减。
2018年4月26日,原先被解密但有黑化删减的档案和剩下的档案中,有19045份被减少了黑化处理(该档案是用白框处理)或被公开,这同时意味着在2017年底剩下的86份未解密档案的全部公开。
至此,涉及肯尼迪遇刺案的由美国国家档案局收集到的所有相关档案已经全部被公开,但在公开的部分档案中,仍然有被黑化删减的文字。根据委员会的说明,被黑化删减的文字包括依然在世的情报人员、至今依然在用的情报收集方式,以及纯隐私事务。
肯尼迪档案研究专家、弗吉尼亚大学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拉里·萨巴托在解密后的肯尼迪遇刺档案中,新发现一份在肯尼迪遇刺后第5天的档案。这份档案表明,当时有人想要预谋刺杀肯尼迪及其妹妹,但这个人不在这组档案中,不过却在其他档案中出现过。
不过萨巴托也对国家档案局仍对某些部分进行黑化删减表达了不满。在其社交网络账号上,萨巴托写道,“为何刺客奥斯沃尔德在墨西哥城的活动依然为秘密状态?2017年11月9日公布的52页中情局档案中,有关刺客在墨西哥的总共5页档案依然是被黑化删减的。”
档案中,有关刺客奥斯沃尔德在墨西哥城给苏联大使馆打电话的部分,在1990年代末的一次档案解密后是这样的:“这部分信息产生自【删减】。这是高度机密的【删减】。”而到了2017年的档案解密,这一部分前半句被解密了一个冠词,后半句被解密了半个从句,变为“这部分信息产生自一个【删减】。这是高度机密的而且对【删减】是未知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中心。”
自从肯尼迪遇刺系列档案于2017年10月陆续公布以来,萨巴托和他在弗吉尼亚大学的22名学生及实习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找寻该案线索。他们发现,在肯尼迪被刺杀一个月之前,美国特勤局共发现413个对总统生命构成的威胁,但刺客奥斯沃尔德仅在刺杀当日才被加进这一名单中。他们还发现,一份联邦调查局备忘录描述了这样的情形:在肯尼迪遇刺的25分钟之前,一个无名氏付给一名英国记者小费,预警将会从美国传来一个“大新闻”。
4
解密后的争议
不论是米勒主动召开发布会澄清特朗普涉嫌“通俄门”的米勒调查报告,还是“9·11”事件有关调查机构解密了最终的“28页”涉及沙特政府是否支持恐怖主义者的档案,又或者是特朗普全文解密肯尼迪遇刺档案,都没有让所有人信服解密档案的真相,这让档案解密后依然阴云密布。
米勒在其正式关闭调查办公室并卸任特别检察官的短短10分钟后,表态“不接受提问,不接受国会质询”,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猜疑。
而探寻到底谁刺杀了肯尼迪早已不是肯尼迪遇刺档案团队的初衷。参与肯尼迪档案研究团队的弗吉尼亚大学一名学生表示,“理解发生了什么并不只让我知道了更多有关案卷的内容,却让我更详细地知道了我们的政府是如何内部运转的。”
近年来,西方进入后真相时代,美国保守主义智库学者维克多·大卫·汉森在《我们时代的十大悖论》中表示,“现在西方世界处于混乱之中,主要是因为人们亲眼所见的事实同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其目的而强加给人们的所谓事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西方社会目前真正的病根在于:统治精英的所谓真相其实是谎言,同样危险的还有俯首帖耳的媒体界。”
更糟的是,很多真相在删减版的档案中被隐藏过久,当真相正式被披露之时,民众已经选择不愿意相信了。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